當傳播媒體與就業平台都在開課時,代表什麼意義?

最近收到一封來自LinkedIn的信才發現,他們買了Lynda.com那麼久,總算開始有點動作了:

Screenshot 2017-02-09 12.27.05

LinkedIn透過你在上面的履歷,進行課程推薦機制,實際測試發現,的確是會推薦一些你已經填寫的技能相關課程:

Screenshot 2017-02-09 12.29.27

就業媒合平台往開課平台發展也不是新鮮事了,國內的徵才龍頭很早就開始這麼做,差別只是在於:

你是只想做媒介,還是也想經營實際的課程內容。

Screenshot 2017-02-09 12.31.41

另一個方向則是科技媒體,每天向我們投(ㄎㄨㄥˇ)放(ㄏㄜˋ)最新的趨勢新知,並且明示暗示我們要趕快學習,要不然就落伍了。這個時候當然免不了補上你幾則廣告。早期很多教育訓練機構都會買在這類新聞附近的廣告,刊久了媒體自己也想試試,所以相關的課程平台就應運而生。至於你現在所看到的趨勢新聞,到底是課程先規劃好還是趨勢先被揭露,也許事實是一個秘密。

Screenshot 2017-02-09 12.37.51

所以綜合地來說,大家都在找商機,如果沒有一定的門檻,又能夠讓客戶買單,突然變成「跨領域」經營也不足為奇,生存才是最要緊的事。

EverymediaOpenCourse

那麼真正從事資訊教育的訓練機構該怎麼辦呢?

太入門、不需要長時間準備的課程,有可能教得比媒體還差,表達得沒那麼精彩。

太應用、不需要很有結構的講座,有可能開得比就業媒合平台還差,因為人脈沒那麼廣。

大概只剩下需要打團體戰的長期培育養成班、需要循循善誘、手把手才能講得清楚的技術課程,這一些沒辦法在兩小時的科技講座、兩天的行銷工具搞定的內容,是訓練機構還可以生存的救生圈。

還有哪些機會呢?專業的資訊教育訓練機構會培養自己內部的資訊講師,所以當一些關鍵趨勢技術出現而國內又還沒有人深入研究時,跳進去寒窗苦讀一陣子也能開創出一些別的單位還沒辦法開(找不到人)的課程。

當文宣的內容,能夠讓觀者產生不得不學、而且不得不趕快學、價格又可以接受的時候,似乎每個單位都可以快速轉型為訓練中心。但是不是能長期經營,並且讓客戶獲得良好的教育體驗,時間會證明一切。


IMG_0824

Ryan Chung

任職於資策會IT訓練中心,曾遠赴德國擔任難民組織網頁工程師,也在美國Udacity擔任行動開發專案審核員。對於資訊教育有著無比的熱情,最新的玩具是不會講中文的Echo Dot。